工业机器人:中国创造想要弯道超车,怎么破?【图文】

文章来源:德卡机器人 2020-06-02
同是工业机器人,从北京到珠三角,相差数千公里,却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工业机器人:中国创造想要弯道超车,怎么破
不同于北京创投圈推崇的服务型机器人,以制造业见长的诸多珠三角公司依旧在攻坚最难啃的工业机器人领域。这些被工业界视作“有可能再一次改变世界”的技术,普通用户鲜有人知,但生活中常见的电子、食品、医药类产品,极有可能就出自这些机器人之“手”。
 
这似乎是一个没摆上台面、却又确乎波涛汹涌着的产业革命。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波浪潮中,中国企业并未袖手旁观。一位声学制造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国外工业机器人公司如ABB、史陶比尔等仍处于行业顶端,但一些国内公司已经在某些方面达到了国际较为先进的水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国产机器人在同等质量、性能下,售价更低、服务更好。
不过,即便行业再火热,大多数国内从业者们也坦言,工业机器人离普及都还有一定距离。而另一方面,在“工业4.0”来临前夜,工业机器人的研发进度却在和工人的流失速度赛跑。
很难说谁会走到最后。
 
“中国创造”
 
“综合来讲,国内这类顶尖公司在国际上可能顶多还只是二流水准”,该人士强调。
技术之外,拼价格和服务
在技术之外,国内机器人公司也在试图为自己增加一些核心竞争力。
为更下游的厂商提供更优惠的价格以及更大的利润空间,或许已经是国内机器人企业的某种共识。
而对于价格低廉的原因,业内人士称,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人力成本,诸如香港普通工人的成本是1.1万到1.5万,国内显然低很多;另一方面,国外产品进口中国本身就存在税务问题,售价必然不如国产有吸引力。
 
不过,仅仅是低价,工业机器人依旧走不出前几年珠三角“中国制造”的影子。除了上述在运控、设计上的优势外,国产产品还将服务支持纳入到核心竞争力之中。
石金博告诉记者,由于工业机器人的特殊性,机器一旦停摆很可能让使用方遭受较大损失,所以服务支持是一个较大变量。而有些国外厂商由于时差问题,很难对这些服务支持需求即时响应;即便响应不成问题,由于这些公司配套产业都在国外,维修、支持的周期也会相对较长。
 
相对而言,国内厂商的此类问题较少。通过建立本地化的服务支持,加上配套产业链带来的优势,不少问题可在较短时间内解决,进而提高工业机器人在实用中的效率。
然而,在不少人看来,价格和服务在这个技术主导的领域,只能作为附加值存在;要想在“中国创造”上弯道超车,还需要提升研发设计实力本身。
产业热背后:为什么还是没普及?
 
抛去国产和国外机器人之争,一个更大的问题在于,即便出现了较多成熟厂商,国内“机器换人”的计划还是没能完全落地。哪怕是从2006年就开始推动机器人计划的富士康,目前给出的计划还只是每年增加超过1万台机器人和10万套自动化设备,普通劳工的招聘也并没有停止过。
这个数量,想真正驱动“工业4.0”,还远远不够。
一位工厂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他一直关注工业机器人,但他的工厂至今还是以人力为主,“部分产品线会引进一些工业机器人试水,但基本是一个产品线一台,不会将某个产品线全部换成机器人,怕出问题”,他补充道。
 
更多的,在诸多引入工业机器人的产品线上,依旧会有专人进行看护,几乎不可能完全自动化。
在石金博看来,产业没有大规模爆发,究其因还是因为现在正处于一个“过渡期”,企业都还处于实验阶段,“他们不可能一上来都换上机器人,而没有足够的经验就换,会在制造生产上造成很多漏洞”。
更进一步来说,中国的制造业还没有准备好接受机器人。这主要缘于引入机器人后,从产品、工艺的规划上都需要重新设计,“诸如接线这个流程,以前会将产品线设计成人力来手动连接,连线的路径是弯的;引入机器人后,直连是更为方便的选择,但产品线还做不到”。
 
厂商需要积累经验,同时产品线需要更新换代,这个过程需要历经一些年头,什么时候制造业能踏入机器人时代,不少业内人士表示,真的难以估计。
不过,工业机器人的想象空间依旧诱人,不仅仅是电子、食品等领域,未来更多的领域都很有可能将机器人引入,“对于机器人来说,操作的对象无论是建筑垃圾还是食品,它们并不知道,我们只需要设定程序逻辑就行了”。
17686688588
  • 微信号:17686688588微信二维码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